社區協作
- 公眾參與
- 比賽
港珠澳大橋 - 香港口岸 國際概念設計比賽
![]() 港珠澳大橋連繫珠江三角洲的香港、珠海及澳門,提供了三地未來數十年社會民生及經濟上發展的重大機遇。 在香港境內與港珠澳大橋相關的工程包括香港接線及香港口岸,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南面填海區將與香港口岸連接。香港口岸坐落香港國際機場的東北水域,填海土地面積約130公頃,提供香港海關、出入境及檢疫設施。由於鄰近香港國際機場,並連接多條策略性道路網絡,香港口岸將成為一個國際及本地的策略性多式聯運樞紐。 為突顯香港口岸的重要性,並祈望將口岸打造成一個新地標,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舉辦國際概念設計比賽以吸納世界各地的嶄新設計概念,並讓公眾攜手參與這個重要的新發展。得獎作品的設計將可作為香港口岸建築物詳細設計參考之用。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路政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機電工程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
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
香港公路學會
香港園境師學會
香港規劃師學會
專業組
公開予所有具備專業資格或註冊的建築師、工程師、園境師、規劃師及測量師(學生會員除外),比賽歡迎同行業或不同行業等專業人士聯合小組合作參賽。
優勝作品 |
第一名可獲得港幣450,000元現金券 |
優異作品 |
各可獲得港幣100,000元現金券 |
公開組
公開予所有人士參與,上述具備專業資格或註冊的專業人士除外。參加專業組的人士不可參加公開組或參與製作公開組比賽作品。
優勝作品 |
第一名可獲得港幣40,000元現金券 |
優異作品 |
各可獲得港幣10,000元現金券 |

所有作品會由評審委員會裁決,評審委員會由以下七位委員組成:
評審委員 |
職銜 |
賀偉建建築師 |
合夥人,Foster + Partners |
阿部仁史博士 |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都市建築學科主席及教授 |
鍾逸傑爵士, GBM, JP |
前任香港布政司 |
陳智思先生, GBS, JP |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 |
鄭漢鈞博士, GBS, JP |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 |
何鏡堂教授 |
中國工程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呂元祥博士 |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任會長 |
候補評審委員 |
職銜 |
盧偉思先生 |
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署前任總園境師 |
余熾鏗先生, SBS, JP |
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署前任署長 |
創新意念
美感及標誌性
環保意念 (包括可持續發展性,綠色建築概念及節能)
功能發揮,效率及可建性
與鄰近環境融合 (包括城市設計原則的應用)
日期 |
活動 |
2009年12月10日 |
開始接受報名 |
2010年2月8日 |
報名截止 |
2010年3月1日 |
遞交參賽作品 |
2010年3月11日 |
評審參賽作品 |
2010年5月14日 |
公佈結果及頒獎典禮於中環荷李活道前中區警署 |
為讓市民及各參賽者能一同分享這些創意作品,這册子記錄了這次比賽中收集得來的傑出設計概念和比賽相關活動的精彩片段…詳細內容
香港口岸國際概念設計比賽宣傳影片
港珠澳大橋連繫珠江三角洲的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地,是前所未有重要的策略性道路,為未來數十年提供社會民生及經濟上發展的重大......
製作日期: 2009年12月
詳細內容…
巡迴展覽 |
地點 |
2010年5月15日 |
中環荷李活道前中區警署 |
2010年5月15日 |
港鐵東涌站 |
2010年6月1日 |
長沙灣政府合署 |
2010年6月14日 |
沙田政府合署 |
2010年6月22日 |
屯門政府合署 |
2010年7月27日 |
時代廣場 |
2010年8月1日 |
何文田政府合署 |
2010年10月29日 |
東涌東薈城名店倉 |
2010年11月3日 |
東涌文東路體育館 |
專業組第一名-同一屋簷下
「同一屋簷下,締造無界限口岸。」隨著港、珠、澳三地互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趨密切,專業組冠軍得主梅鉅川、李昭明及洪靄琪便憑著「一家人」的設計概念脫穎而出。梅鉅川稱,設計中的屋簷上蓋由出入境大樓延伸至巴士上落客區,給旅客「家」的感覺,倍感親切。
「建築的結構亦盡量以『大跨度』模式設計,以減少鐵柱支撐的數量,讓旅客視野更廣闊,辦理出入境手續更流暢。」設計同時加入環保元素,屋簷上層種植水藻,吸取二氧化碳後再釋出氧氣,繼而轉化成水霧,為過境巴士停泊處降溫,有助減低空氣污染。
梅鉅川、李昭明及洪靄琪過去合作無間,今次已是他們第五度奪得國際性建築設計大獎,對大型的設計項目有一定經驗,但以是次的口岸設計比賽規模最大,最具挑戰性。三人異口同聲表示,能夠為同胞設計舒適口岸別具意義,盼設計能為香港打造著名地標。這三位八十後的後起之秀能擊敗眾多海外參賽者奪冠,實在令香港人感到光榮。
專業組優異獎-洋紫荊花園
「改善空氣污染,建設可持續發展未來。」獲得專業組優異獎的 Adham Selim 專程從埃及乘坐16小時飛機,親臨香港領獎。Adham認為香港是其中一個受空氣污染問題困擾的城市,故他的設計具濃厚的環保意識,口岸大樓可透過收集雨水,為車輛停泊處降溫,減低車輛排放廢氣對旅客造成的影響,為香港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公開組第一名-浪濤疊影
「柔和波浪延綿起伏,體現香港和諧精神。」公開組冠軍是來自廣州的陳思銘、林鑫成、伍亮、周勁、何宇馨及楊逸敏,六人分別為廣州大學及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
簡約的波浪結構設計獲得評審委員會一致好評。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本已座落海水波濤之中,群鄰側峰,綠意盎然,若建築再加上波浪設計,突顯優美曲線,可進一步呈現香港的融和精神。陳思銘笑言,簡約清晰的設計,隱含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人情關懷,以及中國人崇尚自然的美德是這次比賽致勝之道。
獲獎的六名學生能夠衝出校園,將課堂知識應用到實際建築設計中,獲益良多。另一名隊員伍亮稱,過往不時經香港國際機場出國,對口岸周邊的環境記憶猶新,「有了『實地考察』的經驗,事半功倍。」不過,伍亦笑稱在設計過程中,曾與隊友意見不同,展開馬拉松式的唇槍舌劍,「口岸作為三地通關的橋樑,設計時需在人流、建築、環境結構多方面取得平衡,與隊友尋求共識。」
公開組第三名-香港標誌
「打造香港標誌,與藍天碧海相輝映。」來自荷蘭的Buijs Nard、Floris Peek 及Alexander Van Der Meer 勇奪公開組第三名。三人雖未曾踏足香港,但憑着對建築設計的熱愛與享受,樂於接受挑戰,越洋參加是次口岸設計比賽。
Nard稱,「西方人很重視中國與香港的發展,今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廣闊視野。能夠獲獎,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驚喜。」Nard、Floris及Alexander認為香港是個很獨特的地方,作品以曲線結構為主,為香港打造一個全新標誌,與藍天碧海相融和。